“1953年7月27日傍晚,李奇微在板门店小屋里揉着太阳穴,对副官嘟囔:'要是我们当初没那片天空配资吧配资官网,今天谈判桌上坐在对面的恐怕是另一个赢家。’” 他把这句话写进多年后的回忆录,却只用了一行字。那行字背后,是整整三年的硝烟、山谷里炸开的火球,以及无数野战医院里刺鼻的消毒水味。对熟悉战争的中年读者来说,画面并不陌生,但李奇微的那句低语依旧能轻易搅动记忆,因为它精准点出了这场战争最锋利也最昂贵的支点——制空权。
图片
时间拨回1950年秋。渡过鸭绿江的第一夜,志愿军小分队在黑暗里摸向龙源里,高粱地沙沙作响。没人想到,对手并不是立即扑来的美军坦克,而是天还没亮就呼啸而至的F-80战机。炸弹把简易船桥掀翻,后续部队被迫改走山路。那次被耽误的二十四小时,后来被作战处做了标记:它让东线的“刹车”比计划晚踩了整整一天,直接影响了第一次战役收口。 志愿军指挥部很早就意识到这是真正的难题。毛泽东电令周恩来飞往莫斯科,希望争取“翼上红星”的掩护。斯大林只给了折价装备和模糊的“技术顾问”承诺,理由很现实:他不准备在里当第一枪的靶子。直到1951年春,苏联第64歼击机兵团才以“朝鲜人民空军志愿队”的名义悄悄进驻安东,可出航半径只能覆盖到所谓“米格走廊”,对江南交通线的轰炸几乎帮不上忙。 于是,空中的不对称开始日复一日放大。第二次战役西线,美二十五师仓皇南逃,丢下的两千余辆卡车和上千吨物资在志愿军面前就是一座移动仓库。可仓库尚未接收,成排B-26就扑下来,汽油燃起的蘑菇云把补给化成废铁。前线炊事班只能继续靠一把炒勺和一袋炒面。有人形容那天的场景像“弹药里的风暴”:弹片乱飞,却连一罐鳕鱼罐头都没捡到。图片
再看看东线。长津湖的冬夜冷到零下三十度,九兵团官兵的胶鞋硬成石头,胳膊伸不直,依旧死死攀上冰坡。陆战一师被分割到水门桥附近时,志愿军爆破手三次炸断桥身。谁料美空军连夜空投重型桥梁组件,还把维修专家直接放在桥头。第二天清晨,桥面重新亮出银光,陆战一师顺势突围。若说这场硬仗的胜负只差一座桥,倒不如说差在那几十架“飞来的工程队”。 有意思的是,美军步兵对这种“天上下火”的依赖甚至超过了对榴弹炮。李奇微后来承认,大部分基层连长一听无线电里传来“CloseAirSupportontheway”就能把心放回胸腔。反过来看,志愿军前线指挥频频出现“沉寂期”:只要头顶有旋转机影,部队便被迫隐蔽,机动被打断,冲锋节奏全乱。一次单兵冲锋失败的背后,往往是后方几百公里的补给线被连根拔起。 1951年夏,空对空格局稍有改观。米格-15依托高空性能,在鸭绿江上空与F-86搞起“拳击赛”。志愿军空军新手飞行时长短,可凭着战斗精神与地面观通引导,也打出“7∶1”那样的漂亮比分。听上去风光,实情依旧严峻:美方一天平均出动七百架次,而志愿军与苏联加在一起不过二百余架。数量差距像账本,算到最后依然是红字。
再说人员损失。根据志愿军总部1953年编印的《评功授奖统计》,三年间我方被空袭损毁的车辆占运输总量43%,非战斗减员中高原冻伤、饥饿与空袭一并统计,合计超十五万人。美军方面,空中掩护不仅救下了陆战一师,还多次为伤员架起“空中走廊”。李奇微翻阅完手里的报表配资吧配资官网,一页一页安静地合上,他知道这也许正是自己能保住将星的一道保险。 值得一提的是,这种空中优势同样影响了停战谈判的力度。1952年末,美方代表团桌面数据写着“可持续空袭能力三年”,而志愿军航空兵此时只有不足百架可全天候战机。双方心里都明白,再拖下去,对地面部队来说只是互相消耗,对天空的对比却难以逆转。也正因为此,板门店那张纸最终被签下,一边是无法取得战略突破的地面僵持,一边是无法撕开的空中天花板。 走到生命最后几年,李奇微偶尔参加西点军校讲座。他对学员讲:“军官的第一功课是算账。空军让我们免交了补给被切断的罚款,这就是账。”台下有人窃窃私语,觉得老将军过于直白。可在旁听席上的历史研究者却明白,这种直白正是务实军人的底色——朝鲜半岛北纬三十八度线附近的山梁,还躺着上万片铝合金残骸,它们是真实的注脚,也是无法涂改的算式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亿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